400-123-4567
+86-123-4567
时间:2025-09-28 13:46:39
小区门口开了十年的烟酒店,最近悄悄撤下了半面墙的烟柜,老板李叔蹲在门口整理剩下的空烟盒,嘴里念叨着“订了也卖不动,还占着本钱”;公司楼下的便利店,以前货架上码得整整齐齐的卷烟,现在只剩几个常用品牌的零散货,收银小妹说“好多老板都开始弃订了,怕压库存”。这两年,“烟草零售户弃订”不再是个别现象,反而成了不少街巷里的常态。要知道,烟草曾是零售店里的“压舱石”,3亿多烟民的需求摆在那儿,怎么突然就没人愿意订了?深入打听才发现,这背后藏着三重关键玄机,远比“生意不好做”的无奈要复杂得多。
零售户弃订的核心,说白了就是“不赚钱了”。以前大家抢着办烟草证,是因为卷烟生意稳当,虽然单包利润就1-2块钱,利润率维持在8%-12%之间,但架不住细水长流。可现在不一样了,不少老板算完账发现,订烟反而成了赔本买卖。
问题出在货源结构上。烟草证分30个档位,档级越高能订的货越多,可不管哪个档位,订货时都得“好坏搭配”——想拿畅销的中档烟,就得搭着卖不动的滞销款。更糟的是,滞销亏损的品牌越来越多,从以前的两成左右飙升到现在的近五成。有老板吐槽:“订10条烟里5条是冷门货,放仨月都卖不出一包,最后只能折价处理,卖一箱赔一箱。”
算笔明白账就知道有多亏。以最常见的14档烟草证为例,一年进货总价值约12万元,按10%利润率算,利润也就1.2万元左右。可要是摊上一半滞销货,光折价损失就可能吃掉大半利润,甚至倒贴钱。与其抱着“保档位”的老观念硬扛,不如直接弃订赔钱货,保住店铺的现金流,“弃档保店”也就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。
如果说盈利下滑是内因,那收紧的控烟政策就是压垮骆驼的外部重锤。2025年《烟草专卖法》新规落地后,一系列硬措施直接改变了市场生态,零售户的生意越来越难做。
最直接的影响是销量下滑。新规明确室内公共场所、办公室、公交地铁全面禁烟,罚款从50元飙升到最高5万元,连餐厅、KTV老板都得主动管着客人吸烟,烟民的消费场景被大幅压缩。与此同时,烟盒上的健康警示图文扩大到65%,高清的警示图片让不少人拿起烟又放下了。数据很直观,2025年上半年北京高端卷烟销量降了5.8%,全国卷烟销量同比也下降1.7%,长期来看,5年内销量可能还要降15%-20%。
监管升级还抬高了经营门槛。新规要求学校周边100米内不准卖烟,全国有10万多家零售网点被迫调整布局,有些老店直接失去了经营资格。而且现在向未成年人售烟、非法渠道进货的处罚极重,零售户得花更多精力核对身份、管理货源,风险和成本都涨了。销量跌、成本涨,双重压力下,不少人干脆减少订烟量,甚至彻底放弃。
在盈利和政策的双重打击下,烟草零售的“老规矩”也失灵了。以前零售户拼命“保档位”,是因为档级越高,能拿到的畅销烟、高档烟越多——30档的零售户一周能进247条烟,一年利润能到8-15万元,而7档以下每周只能进12条,根本赚不到钱。可现在,“保档”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了。
关键在于“搭售”机制没改变。哪怕是高档位零售户,想拿利润率15%的高档烟,照样得搭售利润率不足5%的滞销货。以前畅销烟能赚回来,现在连畅销烟销量都在降,搭售的冷门货只会变成“库存炸弹”。有30档的老板说:“以前一周订200多条能赚不少,现在订100条都压钱,高档烟周转慢,低档烟没人要,保档还有啥意义?”
这种变化直接导致大量货源被弃订。当“弃档保店”成了主流选择,烟草的供货体系也受到冲击,形成“零售户弃订货源积压品牌更难卖”的循环。对零售户来说,这不是“无奈”的被动选择,而是权衡利弊后的理性决策——与其被旧机制捆着赔钱,不如主动收缩保住本金。
从盈利倒挂到政策收紧,再到机制失灵,烟草零售户弃订的背后,是行业生态的深度调整。曾经的“稳赚生意”,如今要面对健康理念升级、政策调控加码、经营成本上升的多重考验。对零售户而言,弃订是止损;对行业来说,这或许是推动机制优化、产品升级的信号。毕竟,随着低焦油卷烟占比提升到32%、电子烟监管趋严,烟草行业正在向“健康转型”靠拢。只是这个转型期里,千万零售户的生计如何保障,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